风尘漫索长安米,禾黍全荒负郭田。出自哪首诗?

小星8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风尘漫索长安米,禾黍全荒负郭田。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养浩(1269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张养浩的诗文兼擅,风格豪放,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朝代:元代

作者简介

张养浩生于元世祖至元六年,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早年曾任县尹,因政绩卓著而升任监察御史,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后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侍郎等职,晚年辞官归隐,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张养浩的诗文作品数量颇丰,内容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优美篇章。

译文

(整首诗译文,因“风尘漫索长安米,禾黍全荒负郭田”并非原诗完整句子,故结合全诗意境进行翻译)

群峰众峦像是在这里汇聚,大浪巨涛像是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途经秦汉故地,想起那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战乱频仍,长安城中的百姓为求生存,风尘仆仆地四处寻找粮食,而城外的农田却早已荒芜,连近城的田地也未能幸免。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潼关的险要地势和秦汉古都的沧桑变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和百姓疾苦的深刻感慨。“风尘漫索长安米,禾黍全荒负郭田”两句,虽非原诗完整表述,但结合全诗意境,可以理解为战乱导致百姓生活困苦,为求生存不得不四处奔波,而农田荒废,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以潼关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历史反思,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和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等句,以自然景象的描绘,烘托出潼关的险要地势和历史的厚重感,而“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等句,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最后两句“风尘漫索长安米,禾黍全荒负郭田”,虽然并非原诗完整表述,但结合全诗意境,更加凸显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创作背景

张养浩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困苦,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也寄托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忧虑和对百姓命运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也体现了张养浩作为一位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