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迢遰数千里,场屋蹉跎二十年。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84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乡关迢遰数千里,场屋蹉跎二十年。(此句为根据要求添加,非原诗内容,但可融入解析以丰富背景)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因主张抗金复国,屡遭朝廷排挤,最终退隐江西上饶,病逝于铅山,辛弃疾的词作情感激昂,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原诗部分)

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考场,就像春蚕嚼食桑叶,回响在回廊里,不久你将如鲤鱼跃过禹门化为龙,又如月中嫦娥在广寒宫先得到桂花的芬芳,你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朝向太阳飞,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添加句)

远离家乡数千里的路途遥远,科举之路蹉跎了二十年时光。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考生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鼓励和美好祝愿,以及对未来成功的期许,添加的句子“乡关迢遰数千里,场屋蹉跎二十年”则补充了考生远离家乡、历经科举考试多年未中的艰辛背景,增强了整首诗的深度和广度。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以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科举制度下士人的奋斗与期待,原诗中的“白苧新袍”、“春蚕食叶”等细节描写,既描绘了考场的氛围,又寓意着考生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准备迎接挑战,而“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则借用了典故,预示着考生即将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人生的飞跃。

添加的句子“乡关迢遰数千里,场屋蹉跎二十年”则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考生背井离乡、历经坎坷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与坚持,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整首诗更加饱满,更具感染力。

创作背景

辛弃疾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左右,当时他正值中年,仕途不顺,但仍怀揣着抗金复国的理想,此词可能是为送别友人参加科举考试而作,通过描绘科举考试的场景和对友人的鼓励,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添加的句子“乡关迢遰数千里,场屋蹉跎二十年”也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下士人的普遍遭遇和艰辛历程,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