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庐山夜月
唐·徐凝
行道六时庐岳漏,浮杯千里浙江潮。
半空雪舞云垂地,万象俱从石镜昭。
作者简介
徐凝,唐代诗人,字梦真,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生卒年不详,约在大历末至贞元初年间在世,徐凝以诗名,擅长近体,风格清新自然,尤长于描写自然景色,他的部分诗作被选入《全唐诗》。
译文
行走在庐山的道路上,六时的更漏声声入耳;举杯遥想,千里之外的浙江潮水汹涌澎湃,半空中雪花飞舞,云彩低垂仿佛要触及地面,世间万物都在那石镜中映照得清清楚楚。
释义
行道六时庐岳漏:六时,佛教用语,指昼夜各分六时,即昼三时(晨朝、日中、日没)和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庐岳漏,指庐山的更漏声,即报时的钟声或漏刻声,此句描绘了诗人在庐山上行走时,听到报时的声音。
浮杯千里浙江潮:浮杯,比喻酒杯随水漂流,此处借指诗人举杯遥想,浙江潮,指钱塘江大潮,以其汹涌澎湃而著称,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景象的遐想。
半空雪舞云垂地:形容庐山雪景壮观,雪花在空中飞舞,云彩低垂仿佛要触及地面。
万象俱从石镜昭:石镜,指庐山上的石镜峰,其石面光滑如镜,能映照万物,此句描绘了庐山石镜峰的奇妙景象,世间万物都在其映照下显得清晰明了。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首句“行道六时庐岳漏”以报时的钟声或漏刻声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次句“浮杯千里浙江潮”则通过举杯遥想的动作,将诗人的思绪引向远方,展现出一种开阔的胸襟,后两句“半空雪舞云垂地,万象俱从石镜昭”则进一步描绘了庐山的雪景和石镜峰的奇妙景象,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画意。
创作背景
徐凝在游历庐山时,被庐山的壮丽景色所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庐山以其险峻的山势、秀美的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徐凝在游览庐山时,被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所打动,于是挥毫泼墨,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徐凝对庐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