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越客归舟
唐·罗隐
越客逃名误凿坯,汉庭初聘碧鸡才。
舟中一棹寒波阔,梦里三山白露开。
潮落海门江树出,雨昏云峤石苔回。
他年若得凌风便,直上蓬瀛学钓鳌。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乱世之中,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依附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多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也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译文
越地的旅人为了逃避名声的牵绊,误打误撞地雕琢了自己的才华(凿坯,比喻雕琢才华),汉朝朝廷初次征聘时,他就像碧鸡山的才子一样被看重,在舟中,他划动一桨,寒波荡漾,梦境中三座仙山在白露中显现,潮水退去,海门江边的树木显露出来,雨后云雾缭绕的山峦上,石苔生长得更加茂盛,将来如果有机会乘风而起,他定要直上蓬莱仙境,学习钓鳌的技艺。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越地旅人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才华被埋没、怀才不遇的感慨,首句“越客逃名误凿坯”以越客自喻,暗示自己因逃避名声而未能充分施展才华,次句“汉庭初聘碧鸡才”则借汉朝征聘贤才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有才华却未被重用的遗憾,后六句通过描绘舟行、梦境、自然景色等,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迷茫和对未来的憧憬。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巧妙地将个人经历与自然景色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首联以“逃名”与“凿坯”相对,既表达了诗人对名声的淡泊,又暗示了才华的误用,颔联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失望,颈联以自然景色的变化,象征了人生的起伏和变迁,尾联则以“凌风便”和“钓鳌”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罗隐晚年时期,当时他虽已依附吴越王钱镠,但内心仍对未能实现政治抱负感到遗憾和不满,他通过描绘一位越地旅人的经历,寄托了自己对才华被埋没、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无奈,诗中也流露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体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