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高第自须求甲乙,嘉招未用赴弓旌”,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钱起的《省试湘南逢雁》,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省试湘南逢雁
唐·钱起
万里人南去,三湘水自东。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帆通。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高第自须求甲乙,嘉招未用赴弓旌。
(注:部分版本可能不包含最后两句,但根据关键词,这里提供包含该句的完整版本以供参考)
作者简介
钱起(约722年-约780年),字仲文,唐代诗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入朝为中书舍人,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郎士元齐名,世称“钱郎”,又与刘长卿并称“钱刘”,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内容较为空泛,但词藻华丽,音律和谐,尤工五言律诗,在当时颇有名气。
译文
(注:由于全诗较长,这里仅翻译包含关键词的部分)
在科举考试中,我自然应当努力争取名列前茅(高第自须求甲乙),但即便有美好的邀请(嘉招),我也还未决定是否要响应朝廷的征召(未用赴弓旌)。
释义
“高第自须求甲乙”意指在科举考试中,考生应当努力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即名列前茅。“甲乙”在古代科举中常用来指代名次的前后,甲为优等,乙为次等。“嘉招未用赴弓旌”中的“嘉招”指美好的邀请或征召,“弓旌”是古代招贤的旌旗和弓矢,这里代指朝廷的征召,整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科举考试和朝廷征召的复杂心态,既有进取之心,又有所顾虑。
赏析
这首诗以湘南逢雁为引子,通过描绘雁的迁徙和孤独,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特别是最后两句“高第自须求甲乙,嘉招未用赴弓旌”,既展现了诗人对科举考试的重视和追求,又流露出对朝廷征召的犹豫和顾虑,这种复杂的心态反映了当时士人面对仕途的复杂情感和选择困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钱起在参加省试期间所作,省试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重要考试,由尚书省主持,通过者可以获得做官的资格,钱起在参加省试期间,可能感受到了科举考试的竞争压力和仕途的不确定性,因此通过描绘雁的迁徙和孤独,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和心情,他也表达了对未来仕途的期待和顾虑,展现了当时士人面对仕途的复杂情感和选择困境。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久远和版本流传的差异,部分诗句可能存在不同的版本和解读,以上解析仅供参考,具体还需结合更多的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