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民剌字空漫灭,目断东方千骑尘。全诗是什么?

春秋25个月前

这首古诗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胡笳十八拍十八首·第十四拍》,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第十四拍

宋·王安石

州民剌字空漫灭,目断东方千骑尘。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秦。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后世称王文公。

译文

州民在石碑上刻的字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我极目远望东方,只见千骑扬起的尘土滚滚而来,如今汉家天子神明威武,不肯通过和亲的方式让我回到秦国(这里代指中原或故国)。

释义

“州民剌字空漫灭”:州民在石碑或某物上刻下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淡忘。

“目断东方千骑尘”:极目远望东方,只见千骑扬起的尘土,暗示着对远方的期盼和等待。

“汉家天子今神武”:赞美当今的汉家天子神明威武,有强大的国力和决心。

“不肯和亲归去秦”:表达了自己不愿通过和亲的方式回到故国的决心和坚持。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州民刻字的模糊和千骑扬尘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期盼和对故国的眷恋,通过赞美当今汉家天子的神武,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强大的自豪,诗人以坚定的态度表明自己不愿通过和亲的方式回到故国,展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

创作背景

王安石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和民族矛盾交织的时代,王安石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深刻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和期盼,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未来的关切,他也通过赞美当今汉家天子的神武和表达不愿和亲的决心,展现了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王安石的政治理念和文学追求紧密相连,是他对国家和民族深情厚爱的真实写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