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倦绣图
宋·杨万里
一幅团绡画折枝,
细匀春色入毫厘。
落剪有声知倦绣,
拍窗无语却鸣弦。
金刀玉尺裁红锦,
宝鸭香消水殿寒。
谁把针痕同此巧,
并州快剪并州笺。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万里(1127年-1206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作语言平易自然,风格清新活泼,独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一幅用丝织品绘制的折枝花卉图,
春色细腻地融入了每一笔毫厘之间。
剪刀落下时发出声响,仿佛知道绣女已疲倦,
而窗外无声,却仿佛有琴弦在轻轻弹奏。
金刀玉尺裁剪着红锦,
宝鸭香炉的香气已消散,水殿里透着寒意。
谁能像这绣品一样巧夺天工,
用并州的快剪和笺纸来比拟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倦绣图,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绣女在疲倦中仍坚持绣制的情景,以及窗外静谧而富有音乐感的氛围,诗中“落剪有声知倦绣”一句,既表现了绣女的辛劳,又暗示了绣品的精致;“拍窗无语却鸣弦”则通过窗外的静寂与想象中的琴声,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以倦绣图为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绣女的勤劳与才情,以及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诗中“落剪有声”与“拍窗无语”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突出了绣女的专注与疲倦,又表现了窗外环境的宁静与和谐,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金刀玉尺”、“宝鸭香消”等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杨万里对女性才情的欣赏和赞美有关,在南宋时期,女性刺绣技艺高超,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杨万里通过描绘倦绣图,不仅展现了绣女的辛勤劳动和精湛技艺,还表达了对女性才情的认可和尊重,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