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物供堂方犹豫,丹青笔下枉风骚。全诗是什么?

小星25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微物供堂图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微物供堂方犹豫,丹青笔下枉风骚。

案头清供何须贵,一叶扁舟一酒瓢。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译文

面对微小的物品摆放在堂上,心中正犹豫是否值得描绘,丹青笔下的风采却枉然显得过于华丽,案头清雅的供品何须追求贵重,一叶扁舟、一只酒瓢便足以寄托情怀。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物质追求的淡泊和对精神寄托的看重,首句“微物供堂方犹豫”描绘了诗人面对微小物品时的犹豫心态;次句“丹青笔下枉风骚”则通过对比,指出即使丹青笔下的描绘再华丽,也显得枉然;后两句“案头清供何须贵,一叶扁舟一酒瓢”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清雅生活的向往,认为案头的供品无需贵重,一叶扁舟、一只酒瓢便足以满足精神需求。

赏析

这首诗以微物供堂为引子,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的深刻思考,诗人认为,真正的精神寄托不在于物质的贵重与否,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宁静,一叶扁舟、一只酒瓢,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品,却能够成为诗人寄托情怀、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物质追求泛滥的批判和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郑板桥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倾向有关,作为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郑板桥一生追求清雅、淡泊的生活,对物质追求持批判态度,这首诗可能是在他面对社会上的物质追求泛滥、精神空虚现象时,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微物供堂和丹青笔下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清雅生活的向往和对物质追求的淡泊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郑板桥作为文人画家的独特审美追求和思想倾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