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转处人烟隔,惟有黄鹂一样啼。的解释

小星25个月前

这首古诗出自北宋诗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全诗原文如下: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溪山转处人烟隔,惟有黄鹂一样啼。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叔父荫,补河南主簿,历知桐城、河南、河阳三县,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都官”,早年诗作受西昆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昆派针锋相对的诗歌理论,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浮艳时习,主张言志为本,对宋诗的革新产生了重要影响,诗作深远含蓄,平淡朴质,为北宋诗坛的杰出代表,与苏舜钦齐名,并称“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传世。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攀登的高低不平正合我心意,一路上奇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已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走到溪山转折偏僻的地方,人家很少,只有黄鹂在鸣叫。

释义

这首诗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描写了鲁山中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表现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正投自己之所好,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写山野的幽静,写山行时的迷茫,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写山林中的动物,描绘了一幅很动人的山林晚秋图,尾联“溪山转处人烟隔,惟有黄鹂一样啼”写山行的见闻,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生动,运用了动衬静的写作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创作背景

鲁山在河南鲁山县,这首诗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应乡试,始与士君子相识,后在河南任主簿,此诗即作于此时,诗人登山时,山岭连绵起伏,高低错落,目不暇接,正投诗人所好,所以开篇就说“适与野情惬”——这正好和我这爱好自然风光、悠闲野趣的心情相投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