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水栖禽
唐·韦庄
簿领初为建水栖,移官南浦又沈迷。
风前月下时时见,溪上林端处处啼。
羽衣毛质本轻盈,翅薄如纱体似冰。
若使羽人相借问,此生何意学栖鹰。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初时因公务(簿领,指官府文书簿册或办理文书事务)而居住在建水边,对那里的水栖禽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调任南浦,又沉迷于观察那里的水鸟,无论是在风前还是月下,时常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在溪流之上,树林之端,处处都能听到它们的啼鸣,它们的羽毛和体质本就轻盈,翅膀薄如轻纱,身体似冰雕般晶莹剔透,如果有人(羽人,这里可能指仙人或超脱世俗之人)问起我为何如此痴迷于这些水栖禽鸟,我会说,我此生又何尝不想像它们一样自由飞翔,而非像栖鹰那样被束缚于尘世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水栖禽鸟的痴迷,表达了对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首联点明因公务而与水栖禽鸟结缘,颔联进一步描绘诗人对它们的观察与聆听,颈联则赞美了水栖禽鸟的美丽与轻盈,尾联则以栖鹰为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水栖禽鸟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情感与追求,诗中通过对水栖禽鸟的观察与描绘,展现了它们的美丽与自由,与诗人自己身处官场、受束缚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尾联的“若使羽人相借问,此生何意学栖鹰”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束缚的不满,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韦庄一生经历了晚唐的动荡与五代的纷争,仕途坎坷,生活漂泊,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调任南浦期间所作,面对新的环境,诗人对自然中的水栖禽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感悟,从而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篇,通过对水栖禽鸟的描绘与赞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乱世中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