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附加句:昨日曾知到门外,因随鹤步踏青莎。
(注:“昨日曾知到门外,因随鹤步踏青莎”并非贾岛《寻隐者不遇》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作为附加内容融入解析,假设其为贾岛同一时期或风格相近的构想或逸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贾岛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贾岛,唐代著名诗人,字浪仙,人称“贾长江”或“瘦岛”,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后还俗应举,屡试不第,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曾任长江县主簿等职,故世称“贾长江”,他一生穷愁潦倒,官微职小,但诗名甚高,尤长于五言律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郊寒岛瘦”,其诗作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以刻画精工著称。
译文
原诗译文:
在松树下询问童子,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但云雾缭绕,不知他在何处。
附加句译文:
昨天还知道他到过门外,于是我随着鹤的步伐,踏上了青翠的莎草地。
释义
原诗释义:
诗人通过询问童子,得知隐者不在,只知他入山采药,但山中云雾弥漫,难以找寻其踪迹,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文化的追慕。
附加句释义: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诗人追寻隐者踪迹的画面,通过“昨日曾知到门外”的线索,诗人跟随鹤的足迹,踏入了隐者可能经过的青草地,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探寻。
赏析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隐逸文化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热爱,诗中通过“松下问童子”的场景设置,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而“云深不知处”则巧妙地表达了隐者生活的超脱与难以捉摸。
附加句“昨日曾知到门外,因随鹤步踏青莎”虽然非原诗内容,但同样体现了贾岛诗歌中常见的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与长寿,诗人通过跟随鹤的步伐,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追寻。
创作背景
贾岛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他一生仕途不顺,对现实社会深感失望,因此转而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脱,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这既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昨日曾知到门外,因随鹤步踏青莎”这句附加句,虽然非原诗内容,但也可以理解为贾岛在追求隐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心境写照,表达了他对隐者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