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东南形胜》
朝代:清代
作者:李锴
岸分南北人烟近,地控东南羽檄清。
海国帆樯通万里,江城鼓角动三楹。
楼台日暮云气合,草木春深雨露盈。
自古东南多胜迹,何须远游觅仙灵。
作者简介
李锴,清代文学家、诗人,字铁君,号眉生,又号豸青山人、幽求子,辽宁铁岭人,他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但仕途不顺,后隐居山林,以诗酒自娱,李锴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多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译文
河岸南北分明,人烟稠密相近;此地扼守东南要冲,军事警报已平息,海上的帆船和桅杆通往万里之遥,江城的战鼓和号角响彻云霄,震撼着三座大殿,楼台在日暮时分与云雾相合,草木在春天深处受到雨露的滋润,自古以来,东南地区就多有名胜古迹,何必远游去寻找仙灵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东南地区的地理优势和自然风光,以及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首联“岸分南北人烟近,地控东南羽檄清”点明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既有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又有军事上的重要地位,颔联“海国帆樯通万里,江城鼓角动三楹”进一步描绘了东南地区的交通便利和军事力量的强大,颈联“楼台日暮云气合,草木春深雨露盈”则转向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尾联“自古东南多胜迹,何须远游觅仙灵”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认为家乡的美景已经足够让人流连忘返,无需远游。
赏析
这首诗以东南地区的地理优势和自然风光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诗中既有对繁华景象的赞美,又有对军事力量的自豪;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又有对家乡文化的自信,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充满家国情怀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锴隐居山林期间,他对家乡的思念和自豪之情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清代,东南地区作为经济、文化和军事的重要区域,其地位日益凸显,李锴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家乡美景的赞美和自豪,也表达了对家乡文化的自信和热爱,他也通过描绘东南地区的地理优势和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