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鲁公拜相谁当笔
唐·李商隐
鲁公拜相谁当笔,弟草兄制光如日。
文采斐然传四海,朝堂之上皆赞誉。
金戈铁马定乾坤,锦绣文章映玉阙。
功成名就身先退,千古流芳耀青史。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创作,李商隐实际并未写过此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之争激烈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译文
鲁公被任命为宰相时,谁来执笔撰写诏书呢?是弟弟起草诏令,哥哥审定,他们的文采如同日光般耀眼,这文采斐然的诏书传遍四海,朝堂之上无不赞誉他们的才华,他们不仅武艺高强,能够平定天下,而且文章锦绣,映照着皇宫的玉阙,功成名就之后,他们却选择急流勇退,留下千古美名,照耀青史。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鲁公(虚构人物)拜相时,其兄弟二人共同执笔撰写诏书的场景,展现了他们卓越的文采和武功,诗中“弟草兄制”体现了兄弟间的默契与才华,“光如日”则形容他们的文采之盛,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淡泊名利的赞赏。
赏析
这首诗以鲁公拜相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兄弟二人共同为朝廷效力的场景,展现了他们文武双全的才华,诗中“文采斐然传四海,朝堂之上皆赞誉”等句,不仅赞美了他们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人墨客的尊重和推崇,而“功成名就身先退”则体现了诗人对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创作,以下背景为假设)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深感仕途坎坷,对朝廷的腐败和朋党之争深感失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虚构了鲁公拜相的故事,通过赞美鲁公兄弟二人的才华和淡泊名利的精神,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也表达了他对文人墨客在乱世中坚守节操、追求精神自由的赞赏和敬仰。
由于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创作,因此以上分析均基于假设和虚构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