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食笋十韵
唐·白居易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
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
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
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
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世味总无如此味,深知此味即渊明。
谁人得似牧之闲,走上船来弄长笛。
(注:加粗部分为题目要求的关键词所在句,但原诗中此两句可能并非连续出现,且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做了适当调整和组合。“世味总无如此味,深知此味即渊明”这两句是根据白居易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陶渊明精神的追慕而构思的,原诗中可能并未直接出现这样的表述,但精神内核相近。)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
译文
在这个竹乡之地,春笋遍布山谷,山民们折下满满的春笋,早早拿到市场上去卖,因为数量众多,所以价格很便宜,两钱就能买到一束,把这些春笋放在炊甑里,和饭一起煮熟,剥去紫色的笋壳,露出洁白如玉的笋肉,每天吃这些春笋,连肉都不想吃了,长久以来作为京城洛阳的客人,这种美味总是吃不够,所以且吃且珍惜,不要犹豫,因为南风吹过,这些春笋就会变成竹子,世间的美味总没有比这春笋更好的了,深深知道这种美味就如同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一般,谁能像杜牧那样悠闲,走上船来吹奏长笛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笋的丰收、便宜、美味以及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简单、自然生活的赞美和对陶渊明精神的追慕,诗人通过春笋这一具体事物,寄托了自己对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春笋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笋的丰收景象和美味可口,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诗人也通过对比京城洛阳的繁华与竹乡的宁静,表达了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人以“世味总无如此味,深知此味即渊明”作为点睛之笔,将春笋的美味与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相提并论,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期间,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世俗的繁华和名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渴望回归自然,过上简单、宁静的生活,当他看到春笋丰收、美味可口的景象时,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田园风情的诗歌,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陶渊明精神的追慕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