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不遣水多防味薄,要令麹少得香清”,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和子由酿酒》,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和子由酿酒》
宋·苏轼
西蜀道士杨世昌,妙于酿酒,别得法于眉山朱道士。
酿久者酒美可惜,少失时皆败。
尝作《酒颂》云:“有声似雷,有光似电,杀人如麻,倾城似雨。”
未尝不笑之,然绝知其为酒也。
吾在东坡,作黍米白酒,与酿酒者别,不求其过,但求其不及。
不遣水多防味薄,要令麹少得香清。
吾酒既熟,因取尝之,曰:“此酒不可以果菜下。”
正尔独斟,忽忆故人,便复取一樽,酌以寄子由。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多变,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自成一家之言,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枯木怪石,题画诗数量可观。
译文
西蜀的道士杨世昌,酿酒技术十分高超,他在眉山朱道士那里学到了另一种酿酒方法,酒酿得久了味道醇厚可惜难以保存,稍微错过时机就会变质,他曾经写过一篇《酒颂》说:“酿酒时声音像雷鸣,光芒像闪电,杀人如麻(形容酒劲大),倾倒时像大雨倾盆。”我每每读到这篇《酒颂》都会忍俊不禁,然而深知这确实是写酒的,我在东坡时,制作黍米白酒,与酿酒的人不同,不求酒味过浓,但求酒味不过淡,不让水加得太多以防味道淡薄,要让酒曲用得少些以使酒香清新,我的酒酿好了,取来品尝,说:“这种酒不能用果菜佐食。”独自斟酒正喝得高兴,忽然想起老朋友,就又取来一樽酒,斟满寄给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
释义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苏轼在东坡酿酒的过程和心得,他强调酿酒时水不能加得太多以免味道淡薄,酒曲要少用以使酒香更加清新,通过酿酒的过程,苏轼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酿酒这一日常活动,展现了苏轼的生活情趣和文学才华,他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将酿酒这一看似简单的活动写得生动有趣,诗中“不遣水多防味薄,要令麹少得香清”两句,既是对酿酒技术的精准描述,也体现了苏轼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通过酿酒和寄酒给弟弟苏辙,苏轼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期间,在黄州,苏轼过着相对闲适的生活,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当地的酿酒技术,并亲自尝试酿酒,在这个过程中,他既享受到了酿酒的乐趣,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通过酿酒这一活动,苏轼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生活情趣,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