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归长若真人在,风过独疑帝子还。的释义

小编25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湘妃竹

唐·李群玉

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两岸万重悲。

云归长若真人在,风过独疑帝子还。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自绿萋萋。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群玉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著名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他早年曾游历四方,饱览名山大川,后隐居沅陵石门山,以诗酒自娱,李群玉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尤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九疑山上白云缭绕,仿佛帝子(舜帝)乘着风从翠微(山间的青翠色)中降临。

一枝斑竹上凝结着千点泪痕,湘江两岸弥漫着无尽的悲伤。

白云归去,仿佛真人还在那里;风吹过,让人独自怀疑帝子是否已归来。

惆怅地看着庙前那无数的柳树,春天到来时,它们只是空自绿得茂盛。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九疑山上的自然景色和湘妃竹的传说,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帝子(舜帝)的怀念和对湘妃竹所承载的悲伤情感的感慨,诗中“云归长若真人在,风过独疑帝子还”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帝子归来的期盼和疑虑。

赏析

这首诗以湘妃竹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首联和颔联通过描绘九疑山和湘妃竹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美哀怨的氛围,颈联“云归长若真人在,风过独疑帝子还”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帝子归来的期盼和疑虑,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尾联则以庙前柳树的空自绿萋萋,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帝子的怀念,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群玉对古代传说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色的敏感有关,九疑山和湘妃竹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自然美景的地方,这些元素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诗人可能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古代帝子的敬仰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在唐代,诗歌创作繁荣,诗人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首诗也是李群玉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