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龙旂见钟阜,丰碑御札刊神场。的解释

风云65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阴雨龙旂见钟阜,丰碑御札刊神场”,这两句诗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高启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雨花台。

寒云惨淡如愁思,阴雨龙旂见钟阜,丰碑御札刊神场。

望东极海苍烟迷,山趾孤城壁立危。

潮来江口雷怒号,扁舟摇曳风帆摧。

波涛汹涌急流倒,孤舟上下惊飞鸟。

须臾风定静江波,渺入苍茫云水遥。

高皇伟业今何在,一片瓦砾长蒿莱。

我来吊古心悠悠,伤心欲问六朝事。

惟见长江衮衮流,萧萧落叶不堪秋。

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他才华横溢,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高启的诗风清新俊逸,擅长七言歌行,对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卷入政治斗争,高启最终被朱元璋腰斩于南京,年仅39岁。

译文

大江从万山中奔腾而来,山势与江流一同向东延伸,钟山如同一条巨龙独自向西耸立,仿佛要冲破巨浪,乘风而上,江山之间互相争雄,互不相让,都夸耀自己是天下的壮丽之地,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黄金以镇王气,但王气依然葱郁,至今仍有王者之气,我内心的郁闷无法排解,酒醉后走上雨花台,寒云惨淡如同愁思,阴雨绵绵中,龙旗在钟阜山(即钟山)上若隐若现,神场上刻着御笔的丰碑,向东望去,大海被苍茫的烟雾所迷蒙,山脚下一座孤城如同壁立一般危峻,潮水涌来,江口如同雷鸣般怒号,小船在风浪中摇曳,风帆被摧毁,波涛汹涌,急流倒流,孤舟在上下颠簸中惊飞了鸟儿,不一会儿,风平浪静,江水渺入苍茫的云水之间,高皇帝的伟业如今在哪里?只剩下一片瓦砾和长长的野草,我前来凭吊古迹,心中悠悠,想要询问六朝的历史,但只见长江滚滚流淌,萧萧落叶让人难以承受这秋天的凄凉。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金陵(今南京)雨花台上的壮丽景色和长江的汹涌波涛,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忧虑,通过对比古今,诗人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赏析

高启的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著称,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金陵雨花台上的景色和长江的波涛描绘得栩栩如生,诗人还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使得整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个人的情感色彩,在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的沉思,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世界的忧虑,这种情感与景色的交融,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高启游历金陵期间,当时,高启正值壮年,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在登上雨花台后,诗人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同时也勾起了他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忧虑,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佳作,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沉思,还寄托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