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担挂钩传密意,渡江桃叶听遗音。的释义

梦梦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桃叶歌

晋·王献之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

相送罢江渚,相期渡北津。

下担挂钩传密意,渡江桃叶听遗音。

愁情不断如春水,日暮东风愁杀人。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献之

朝代:东晋

作者简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画家、诗人,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善草书,笔势遒劲有力,有“破体”之誉,其画作亦颇有造诣,惜已散佚,在文学上,王献之亦有不俗表现,留下了多首诗歌和辞赋。

译文

桃叶啊桃叶,你渡江时不用船桨。

只要渡江你不觉得辛苦,我就会亲自去迎接你。

桃叶啊桃叶,你和桃根紧紧相连。

在江边送你离去后,我们约定在北渡口再见。

你放下担子,用钩子传递深情密意,

渡江时,桃叶啊,你可曾听到我留下的歌声?

我的愁情就像那连绵不断的春水,

在日暮的东风中,愁得我心都要碎了。

释义

这首诗是王献之为其爱妾桃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桃叶深深的爱意和不舍之情,诗中通过“渡江不用楫”、“我自迎接汝”等句,展现了诗人对桃叶的呵护与期待;而“下担挂钩传密意”则形象地描绘了两人之间传递情感的细腻场景;“愁情不断如春水”则表达了诗人对桃叶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以其深情细腻、意境悠远而著称,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自己对桃叶的爱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下担挂钩传密意”一句,尤为传神,既展现了两人之间情感的亲密无间,又富有生活气息和画面感,诗人以春水喻愁情,既形象又贴切,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而动人。

创作背景

王献之与桃叶的爱情故事在东晋时期广为流传,桃叶是王献之的爱妾,两人感情深厚,由于种种原因,桃叶需要渡江离开王献之,为了表达对桃叶的不舍和深情,王献之创作了这首《桃叶歌》,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桃叶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珍视。

《桃叶歌》以其深情细腻、意境悠远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东晋时期文学中的佳作之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