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因垂钓识羔裘,不假张罗得凫舄。的释义

风云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闲居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岂因垂钓识羔裘,不假张罗得凫舄。

(注:“岂因垂钓识羔裘,不假张罗得凫舄”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维的某一首广为人知的诗作,可能是后人根据王维的诗意或风格创作的句子,或是从王维的某篇散佚作品中提取的,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首假设的“闲居”诗中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柳条碧绿一片更添几许清晨的烟雾,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哪里会因为垂钓而认识那身穿羔裘的权贵,也不需要布下罗网去捕捉那象征高官的凫舄(仙人的鞋子,此处喻指高官厚禄)。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居时的宁静生活,前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雨后清晨的清新与宁静;后两句则通过“垂钓识羔裘”与“张罗得凫舄”的对比,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不慕名利的高洁情操。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雨后桃花的娇艳、柳条的青翠、家童的慵懒、山客的酣眠等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不慕名利、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展现了其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创作背景

虽然“岂因垂钓识羔裘,不假张罗得凫舄”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维的某一确切作品,但我们可以假设这是王维在晚年闲居时期,面对官场的纷扰与世俗的诱惑,内心的一种自我表白与抒发,王维一生经历了仕途的起伏与变迁,晚年他选择归隐山林,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