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鬓秋来已自伤,庾园时物更荒凉。出自哪首诗?

春秋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日感怀

唐·刘沧

潘鬓秋来已自伤,庾园时物更荒凉。

寒烟衰草空迷望,宿雨朝云梦未长。

黄叶已飘风不定,落花争奈水无情。

高楼惆怅谁为伴,独倚阑干看夕阳。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时局的感慨,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虽然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不算特别突出,但仍有不少佳作流传至今,展现了晚唐文人的独特风貌。

译文

秋天到来,潘岳(古代美男子,以早生白发著称)的鬓发已让我暗自神伤,而庾信(南北朝文学家)的园子此时更是满目荒凉,寒烟笼罩着衰败的草木,让人空自迷惘;夜雨过后,朝云散去,美好的梦境也显得如此短暂,黄叶随风飘摇不定,落花又怎能奈何流水无情地流逝,我独自登上高楼,满心惆怅,又有谁能为伴?只能独自倚靠在栏杆上,默默地看着夕阳缓缓西下。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伤,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孤独处境的无奈,诗中“潘鬓”与“庾园”作为典故,分别象征着早生的白发和荒废的园林,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哀愁与对世事的感慨。

赏析

本诗以秋日为背景,巧妙运用历史典故,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凄清、哀婉的氛围,首联直接点题,以“潘鬓”自喻,表达了对年华老去的无奈与悲伤;颔联通过“寒烟”、“衰草”、“宿雨”、“朝云”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荒凉与内心的孤寂;颈联以“黄叶”、“落花”为喻,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流逝;尾联则以“高楼”、“独倚”、“夕阳”收尾,将诗人的孤独与惆怅推向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很可能创作于刘沧晚年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个人仕途也不甚顺利,诗人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诗中流露出的哀愁与孤独,反映了晚唐文人普遍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深刻而独特的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