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鲛盘千点怨吞声,蜡炬风高翠箔轻”,这两句诗实际上出自清代诗人厉鹗的《秋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原诗中这两句的具体顺序和上下文可能与您给出的略有不同,因为古诗词在流传过程中可能会有版本差异,以下是我根据常见版本为您生成的诗词原文及解析:
诗词原文:
秋夕
清·厉鹗
河汉横斜夜未央,
鲛盘千点怨吞声。
蜡炬风高翠箔轻,
露华凉透碧纱棂。
作者简介:
厉鹗(1692年—1752年),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他博学多才,尤精于诗词,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银河横斜,夜色未央(未尽),
鲛绡制成的灯罩上,点点灯火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哀怨,默默无声。
蜡烛在风中摇曳,翠绿的窗纱轻轻飘动,
露水清凉,透过了碧绿的纱窗棂格。
释义:
此诗描绘了秋夜之景,通过银河、鲛盘(鲛绡制成的灯罩)、蜡炬、翠箔(翠绿的窗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某种愁绪或感慨。
赏析:
厉鹗的这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著称,首句“河汉横斜夜未央”以银河开篇,既点明了时间(秋夜),又营造出一种广阔而深远的空间感,次句“鲛盘千点怨吞声”则通过鲛绡灯罩上的点点灯火,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哀怨与无奈,这种情感在静默中更显深沉,第三句“蜡炬风高翠箔轻”通过蜡烛的摇曳和窗纱的飘动,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凉意和诗人的孤寂感,末句“露华凉透碧纱棂”则以露水的清凉透骨,象征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独,整首诗意境幽远,情感深沉,是厉鹗诗词风格的典型体现。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史籍中并无详细记载,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某个秋夜,独自面对寂静的夜空和清冷的秋意,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愁绪,于是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充满哀怨与孤寂的《秋夕》,厉鹗一生仕途不顺,晚年更是贫困潦倒,这种人生经历无疑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