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笳鼓归何日,空锁鱣庭春草疏。的解释

春秋45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韦庄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您所要求的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

唐·韦庄

……

未知笳鼓归何日,空锁鱣庭春草疏。

……

(注:由于《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是长诗,此处仅摘取了您所询问的两句,其余部分略去。)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不知道那奏响笳鼓的军队何时能够归来,只留下空旷的鱣庭(可能指某处庭院或宫殿),春草稀疏地生长着。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征战将士归期的无尽期盼与对眼前荒凉景象的感慨,笳鼓是军队出征时的乐器,象征着战争的喧嚣与战士的英勇;而“归何日”则透露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对战争早日结束的希望,鱣庭春草疏,则描绘了一幅荒凉、冷清的景象,暗示着战争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的破坏与萧瑟。

赏析

这两句诗以景寓情,通过描绘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和平的向往,诗人用“未知笳鼓归何日”这一问句,既表达了对战士归期的期盼,也隐含了对战争持续不断的无奈与忧虑,而“空锁鱣庭春草疏”则以春草的稀疏与庭院的空旷,进一步渲染了战争带来的凄凉与荒芜,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语言优美而富有意境。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身处乱世,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破坏,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对战争的厌恶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这首《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诗人通过描绘战争后的荒凉景象与对战士归期的期盼,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控诉,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情绪与人们的共同愿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