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日问南归雁,三峡清秋依晓猿。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23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平安日问南归雁,三峡清秋依晓猿。

离肠未语先成断,泪滴罗衣暗数行。

(注:“平安日问南归雁,三峡清秋依晓猿”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勃的某一完整流传诗作,可能是后人根据王勃的风格或其他资料拼凑或误传,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构想为王勃作品的一部分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颖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被誉为“神童”,他的诗文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骈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勃一生坎坷,因才高遭嫉,多次仕途不顺,最终不幸溺水而亡,年仅二十六岁。

译文

归去的船只和车马排列成行,江南江北的人们相互眺望,谁说仅仅是一水之隔,却已感觉山川异域,成了两个世界,平安的日子里,我时常询问南归的大雁,它们是否经过三峡,那里清秋的早晨,猿猴的啼声是否依旧凄清,离别之情还未说出,心已先碎,泪水默默滴落在罗衣上,暗数着那一行行泪痕。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场景,通过归舟、归骑、江南江北的相望,表达了离别的不舍与对远方的思念,特别是“平安日问南归雁,三峡清秋依晓猿”两句,借雁传书、猿啼哀怨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哀愁和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挂念。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平安日问南归雁”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又借雁传书的传统意象,增添了诗意与浪漫色彩,而“三峡清秋依晓猿”则通过猿啼的凄清,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饱满而深刻。

创作背景

虽然“平安日问南归雁,三峡清秋依晓猿”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勃的某一完整诗作,但我们可以构想,这样的诗句可能源于王勃在送别友人或自己远行时,对远方山川的思念与对友情的珍视,王勃一生多次游历四方,经历了许多离别与重逢,这些经历无疑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可能正身处异乡,面对即将离别的友人,心中充满了不舍与哀愁,于是将这些情感化为诗句,流传至今。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