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锁天烟黑疑无地,隔树人言知有村。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并为欧阳修所称赏,为北宋前期诗坛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平淡朴素,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对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攀登的高低不平正合我心意,一路上奇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傍晚时分,霜落下,熊爬上树,树林中的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山林茂密烟雾弥漫,天色已晚,我在山中前行仿佛置身于苍茫的黑夜,辨不清东南西北,忽然听到人说话的声音,才发现前面有个小村庄。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鲁山山行时所见到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适与野情惬”开篇,点明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接着通过“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等句,描绘了鲁山的壮丽景色和变幻莫测的山峰,诗人独自行走在幽深的小路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和魅力,在“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两句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山林中的动物形象,使画面更加生动,而“锁天烟黑疑无地,隔树人言知有村”两句,则通过烟雾弥漫、天色已晚的描写,以及听到人声才发现村庄的转折,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和神秘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梅尧臣在鲁山山行时所作,当时,他或许正独自漫步在山林间,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他挥毫泼墨,将所见所感化为这首优美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那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