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病中思
唐·李商隐
无力尚怜扶不起,翠蛾犹蹙怨斜晖。
玉箫声断人何处,红杏香消月已归。
枕上愁多知夜永,窗前病久觉春稀。
平生自有分甘苦,欲语还休泪满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个人仕途也颇为坎坷,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身体无力,连想要扶起自己都感到困难,眉头紧锁,埋怨着那即将落山的夕阳,玉箫的声音已经断绝,不知心爱之人身在何方,红杏的香气已经消散,月亮也已升起,躺在枕头上,愁绪满怀,深知夜晚的漫长,病倒在窗前,感觉春天的气息都已稀少,一生之中,自然有甘甜与苦涩之分,想要诉说却又停下,泪水已经沾满了衣襟。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病中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首联“无力尚怜扶不起,翠蛾犹蹙怨斜晖”直接点出病中的无力与对时光流逝的怨恨,颔联“玉箫声断人何处,红杏香消月已归”通过玉箫声断与红杏香消,暗示了心爱之人的离去与美好时光的消逝,颈联“枕上愁多知夜永,窗前病久觉春稀”进一步描绘了病中的愁苦与对春天的感知减弱,尾联“平生自有分甘苦,欲语还休泪满衣”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甘苦的感慨与无法言说的痛苦。
赏析
这首诗以病中思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无力”、“翠蛾”、“玉箫声断”、“红杏香消”等,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无力”与“扶不起”、“愁多”与“夜永”、“病久”与“春稀”,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鲜明,诗人还通过“欲语还休泪满衣”这一细节描写,将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李商隐的仕途也颇为坎坷,他曾在多个地方任职,但始终未能得到重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商隐可能因疾病缠身而倍感无助与绝望,从而创作了这首表达内心愁苦与无奈的诗歌,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甘苦的深刻感悟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