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庐山瀑布
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借问匡庐在何许,舟人遥指云中语。
作者及朝代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臣,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作者简介
张九龄自幼聪敏好学,七岁能文,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修国史、兼太子右庶子,后迁中书令,封曲江郡开国公,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后葬于故乡韶州曲江之北江畔,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臣,被誉为“岭南第一人”,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译文
万丈瀑布飞流直下,好像从天上落下,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阳光照耀下,飞泻而下的水珠仿佛彩虹闪烁,雨过天晴时,瀑布在微风中不时发出响亮的轰鸣,气势磅礴,这座高峻的香炉峰,景色雄奇,四周的云雾缭绕,山色青苍,与天空相接,水气与日光互相辉映,一片朦胧,我试着向船夫打听庐山的所在,他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说就在那里。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瀑布的描绘,展现了其壮观、神秘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借问匡庐在何许,舟人遥指云中语”两句,通过问答的形式,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也进一步突出了庐山的高远和神秘。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瀑布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瀑布的壮观景象,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手法,将瀑布比作万丈红泉、彩虹等,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高度、色彩和声音,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还通过描绘周围的自然环境,如紫氛、杂树、重云等,进一步烘托了瀑布的神秘和壮丽,最后两句通过问答的形式,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也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向往和赞美。
创作背景
张九龄在唐玄宗时期曾任宰相,后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被贬为荆州长史,在此期间,他游览了庐山,被其壮观的瀑布景象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也反映了他在政治上失意后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象,诗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