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李愬画像
唐·白居易
淮西陷贼五十载,宪宗求理心常廑。
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吴元济来献。
功高不赏屈堪惊,一忿遂成疽发背。
可怜元和十四年,四月十六日半夜。
元和功业复谁继?长庆谋猷孰可拟?
偶拈秃笔思茫茫,欲画李愬无良匠。
拟将心事托孤桐,奈有弦索为讴讽。
乞将此斧借小臣,叩头问天天更许。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诗作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淮西被贼寇占据已经五十年,宪宗皇帝一直心系平定叛乱,李愬在雪夜中突袭蔡州,生擒了叛将吴元济并献给朝廷,尽管立下大功,李愬却未得到应有的奖赏,反而因愤懑而背上生了毒疮,可悲的是,在元和十四年的四月十六日半夜,他就这样离世了,元和年间的功业又有谁来继承?长庆年间的谋略又有谁能比拟?我偶然拿起秃笔思绪万千,想要画出李愬的形象却找不到好的画师,本想将心事寄托于孤桐制作的琴上,却又担心琴弦和歌声会被人讥讽,我请求上天能将这把斧子借给我,让我砍下树木为李愬画像,叩头问天,上天是否会允许?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李愬平定淮西叛乱的功绩和未得善终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诗中“乞将此斧借小臣,叩头问天天更许”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想要为李愬画像却无能为力的无奈和向天祈求的虔诚。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上深沉悲壮,诗人通过对比李愬的功绩与遭遇,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和英雄的悲剧命运,诗中的“乞将此斧借小臣”一句,不仅表现了诗人的无奈和祈求,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在语言上,白居易运用了平易通俗的词汇和句式,使得诗歌易于理解和接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深感社会动荡不安,英雄人物往往遭遇不公,李愬平定淮西叛乱的功绩和未得善终的遭遇,触动了诗人的心弦,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感慨,他挥笔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晚年时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