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君不见下渝州,明月团团如旧年。
挽君不留惜君去,恨不移家近君住。
(注:“挽君不留惜君去,恨不移家近君住”这两句并非杜甫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意性的构造与融入,使其与杜甫的风格和意境相符。)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自从在洛城分别后,我们已经相隔了四千里;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我们已经分别了五六年,草木由绿变衰,我在剑外漂泊;兵戈阻隔,我在江边老去,思念你却无法相见,我独自乘船下渝州;想要挽留你却无法留住,只恨自己没有搬家靠近你居住的地方。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无法相见的遗憾,诗中通过描述与友人分别后的时间跨度、地点的变迁以及个人的衰老,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无法相聚的无奈,最后两句“挽君不留惜君去,恨不移家近君住”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遗憾,希望自己能够搬家靠近友人,以便常相见。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又有对现实无法相聚的无奈和遗憾,诗人还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来烘托自己的心情,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感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当时,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和长期的流离失所,对友情和亲情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与友人分别多年后,他深感思念之情难以抑制,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挽君不留惜君去,恨不移家近君住”这两句并非原诗中的句子,但根据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我们可以想象他在当时可能也有类似的感慨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