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离骚
作者:屈原
朝代:战国(楚国)
……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謇朝谇而夕替兮,余以蕙纕而遭帷。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物华而愉悦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骋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独好修以增姱兮,宜反谓余以多诈。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注:以上仅为《离骚》节选,并非全诗完整内容,且为便于说明问题,对原文顺序有所调整。)
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的政治家、思想家。
译文
我独自喜好修饰自己,追求美好的品德,却反而被指责为善于欺诈。
释义
“独好修以增姱兮,宜反谓余以多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屈原表示自己独自喜好修饰自己,追求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行为,然而却因此被他人指责为善于欺诈,这里反映了屈原在追求理想道德的过程中所遭遇的误解和诽谤。
赏析
这两句诗是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个人遭遇和心境的重要部分,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坚守,他的这种追求和坚守却并未得到世人的理解和认同,反而被误解为欺诈,这种误解和诽谤让屈原深感痛苦和无奈,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改初衷,这种精神品质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赞美。
创作背景
《离骚》是屈原在流放期间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楚国政治黑暗和腐败的深刻忧虑,以及对自己被诬陷和流放的悲愤之情,在这首诗中,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坚守,同时也揭露了楚国政治中的种种弊端和腐败现象,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楚辞”的代表作之一。
“独好修以增姱兮,宜反谓余以多诈”这两句诗正是屈原在追求美好品德的过程中所遭遇的误解和诽谤的真实写照,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两句诗也体现了屈原坚韧不拔、坚守信念的精神品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