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离骚
作者:屈原
朝代:战国(楚国)
……
固时俗之俇儴兮,背矩矱而不可化。
……
(注:《离骚》为长篇抒情诗,此处仅展示包含关键词的部分段落。)
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他出身贵族,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由于贵族子兰等人的谗言和楚怀王的疏远,屈原最终被流放至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在流放途中投江自尽,以身殉国,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愤慨,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世俗的风气是如此地浮躁多变啊,背离规矩法度而无法改变。
释义
“固时俗之俇儴兮”中的“固”意为本来、原本,“时俗”指当时的社会风气,“俇儴”形容浮躁多变的样子,整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浮躁多变的感慨。“背矩矱而不可化”中的“背”意为背离,“矩矱”指规矩法度,“不可化”表示无法改变,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们背离规矩法度且难以改变的痛心。
赏析
这两句诗是屈原在《离骚》中对自己所处时代社会风气的深刻批判,他通过描绘世俗的浮躁多变和背离规矩法度的现象,表达了自己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愤慨,这两句诗不仅反映了屈原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爱国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两句诗还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离骚》是屈原在流放期间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当时,楚国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国内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国外则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屈原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对楚国的命运深感忧虑和痛心,他通过创作《离骚》来表达自己对楚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遭遇的愤慨,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楚国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在这首诗中,屈原不仅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道德沦丧,还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这两句诗正是他在批判社会风气时的重要表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