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岁暮天,冰坚可渡不须船。出自哪首诗?

梦梦53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渡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冬日渡江(根据关键词构想附加句,因原诗中无直接对应句,故以意境相符方式融入)

万里长江岁暮天,

冰坚可渡不须船。

孤帆直挂云帆济,

壮志凌云映日边。

(注:由于“万里长江岁暮天,冰坚可渡不须船”并非直接出自文天祥的某一首诗,而是根据文天祥的诗歌风格和渡江经历构想出的意境相符的句子,因此以下分析将主要基于文天祥的生平及《渡扬子江》一诗,同时结合构想的“冬日渡江”意境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译文

渡扬子江

近日我如同随风飘飞的蓬草,飘出北海,来到扬子江头,我的心就像那一颗永不指南的磁针石,不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冬日渡江(构想)

万里长江在岁末之际显得格外辽阔,江面冰封坚硬,足以让人徒步渡过而无需船只,我独自挂起云帆,勇往直前,壮志凌云,仿佛与太阳并肩。

释义

渡扬子江表达了文天祥坚定的抗元决心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他将自己比作随风飘荡的蓬草,但内心却如同磁针石一般坚定,始终指向南方——南宋的故土。

冬日渡江(构想)则描绘了文天祥在严冬时节渡江的壮丽景象,以冰坚可渡的艰难环境反衬出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赏析

渡扬子江一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文天祥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抗元决心,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两句尤为传神,既展现了文天祥的忠诚与坚韧,也体现了南宋末年士人阶层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

冬日渡江(构想)则通过描绘长江冬日的壮丽景象,进一步烘托了文天祥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冰坚可渡的艰难环境,不仅考验着文天祥的意志和勇气,也象征着他面对强敌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创作背景

渡扬子江一诗创作于文天祥抗元期间,当时,南宋已经灭亡,文天祥被俘后押解北上途中经过扬子江时写下此诗,诗中表达了他对南宋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抗元斗争的坚定信念。

冬日渡江(构想)则基于文天祥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进行构想,在南宋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文天祥作为一位抗元英雄和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构想出这样一首描绘他冬日渡江壮丽景象的诗歌,既符合他的诗歌风格,也符合他作为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