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征人回马首,天边烽火报平安。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43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边塞曲

唐·王昌龄

胡烽不断接天山,

十万征人回马首。

天边烽火报平安,

塞上牛羊满野间。

(注:虽然“十万征人回马首,天边烽火报平安”这两句在流传中常被单独引用或有所改编,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构建了一首包含这两句的假设性边塞诗,并冠以王昌龄之名进行解析,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现存的确切作品中,但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以其边塞诗著称,故以此作为假设背景。)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年—约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汜水县尉,后弃官,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再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年返长安,改授江宁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佞臣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誉,后人誉为“七绝圣手”,著有《王右丞集》《王昌龄集》等。

译文

边疆的烽火连绵不断,一直连接到遥远的天山,

十万出征的将士终于调转马头,踏上归途。

天边升起的烽火传递着平安的消息,

塞外的草原上,牛羊成群,一片繁荣景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争的结束和将士们归来的场景,首句“胡烽不断接天山”描绘了边疆战事的紧张与频繁,烽火连天,战事不断,次句“十万征人回马首”则表达了战争结束后,大量将士得以返回家乡的喜悦,第三句“天边烽火报平安”进一步确认了边疆的和平,烽火不再是战争的信号,而是传递平安的喜讯,末句“塞上牛羊满野间”则展现了战争结束后,边疆地区恢复生机,牛羊满地的繁荣景象。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描绘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将士们归来的喜悦,诗中“胡烽不断接天山”与“天边烽火报平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战争的象征,后者则是和平的宣告,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以“十万征人回马首”和“塞上牛羊满野间”两句,生动地展现了战争与和平的转换,以及和平带来的生机与繁荣。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假设性的,但结合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可以推测他可能会创作这样一首反映边塞和平景象的诗,王昌龄生活在唐朝盛世,但边疆战事不断,他多次游历边疆,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他可能会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将士们归来的祝福,唐朝时期边疆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也是诗人创作此类题材的重要背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