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人归京师
唐·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白发不禁梅子雨,绿芜堪映杏花楼。
不堪蜀魄相催去,却怜樯燕相留住。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散文家。
朝代:北宋末至南宋初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诗风明快;后期作品则多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雄浑悲凉,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陈与义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善于把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杜甫的沉郁,又有苏轼的豪放,被誉为“诗俊”。
译文
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让人在山村日暮中梦醒悠悠,即便故乡没有战火纷扰,但归家时心中仍有一段愁绪,白发已生,难以承受梅子时节的凄风苦雨,绿草繁茂,正可掩映杏花开放的楼台,不忍心听那蜀地杜鹃催归声声,却又怜惜那桅杆上春燕挽留之情。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京师的复杂情感,前两句通过子规的啼叫和日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离愁别绪的氛围,中间两句则直接表达了即便故乡和平,归家也有愁绪的情感,后两句通过“蜀魄”(杜鹃)的催归声和“樯燕”的挽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不舍。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子规、落日、白发、绿芜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通过“蜀魄相催去”和“樯燕相留住”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友人归京师的复杂情感,既有不舍,又有祝福,这种情感表达得含蓄而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陈与义身处乱世,对友人的归京既感欣慰又感担忧,欣慰的是友人能够离开战乱之地,回到相对安全的京师;担忧的是友人归途中的安危以及自己无法与之同行的遗憾,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