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寒
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可是一春天气冷,牡丹开了未莺啼。
花事蹉跎人寂寞,东风不语恨难穷。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包含“可是一春天气冷,牡丹开了未莺啼”这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进行了合理的创作融入,以展现这两句的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他早年曾得到宰相寇准的赏识,但仕途并不顺畅,多次遭贬,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江西诗派的余韵,又自成一家,被誉为“一祖三宗”中的“宗”之一(其他两位为黄庭坚、陈师道),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二月的巴陵(今湖南岳阳)日日刮风,春天的寒冷还未结束,园中的主人(诗人自己)感到害怕,海棠花毫不吝惜自己的胭脂色,独自在蒙蒙的细雨中绽放,可是整个春天都天气寒冷,牡丹花虽然开了,却没有听到黄莺的啼叫,花朵的盛开与凋零让人倍感蹉跎,人也因此感到寂寞,东风默默无语,心中的怨恨难以穷尽。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寒冷、海棠的坚韧、牡丹的寂寞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未至、花事蹉跎的感慨和寂寞之情。“可是一春天气冷,牡丹开了未莺啼”两句,特别强调了春天的寒冷和花朵的寂寞,与前面的“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寒冷和花儿的坚韧,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对花事的感慨,诗人通过海棠和牡丹的对比,展现了不同花儿在春天中的不同命运,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感,海棠在风雨中独自绽放,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而牡丹虽然开了,却因天气寒冷而未能听到黄莺的啼叫,显得寂寞而无奈,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被贬谪期间,当时,他身处异乡,面对春天的寒冷和花事的蹉跎,不禁心生感慨,他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花儿的状态,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期待,他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这种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