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九日登高
宋·谢朓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凭高引领还兴感,昨日谁登戏马台。
但见群鸥舞,空余落日哀。
作者及朝代
作者:谢朓(465年—499年),南朝齐文学家,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出身世家大族,与沈约等并称“竟陵八友”,诗风清新秀丽,善于熔铸词采,是永明体诗人的代表,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不满朝政,被诬陷死于狱中。
作者简介
谢朓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谢朓的诗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唐代,他的诗歌被广泛传颂和模仿,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构思,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译文
我的心追逐着南去的云飘逝,身体却随着北归的大雁归来,故乡篱笆下的菊花,今天又有多少朵开放呢?我登上高处远望,心中涌起无限感慨,昨天是谁登上了那戏马台?眼前只见群鸥飞舞,空留下落日余晖中的哀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重阳登高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联写心随云逝、形随雁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颔联通过询问故乡篱下菊花的开放情况,进一步渲染了思乡之情;颈联“凭高引领还兴感,昨日谁登戏马台”直接点出登高兴感,引出对往昔的追忆;尾联则以群鸥飞舞、落日哀愁作结,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构思,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两句,通过云与雁的意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凭高引领还兴感,昨日谁登戏马台”两句,则通过登高远望和追忆往昔,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层次,尾联的群鸥飞舞和落日哀愁,更是将诗歌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营造出一种凄美动人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谢朓在重阳佳节之际,登上高处远眺时所作,当时,谢朓身处异乡,远离故乡和亲人,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重阳这个传统的登高望远、思念亲人的节日里,谢朓更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意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谢朓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