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浪淘沙·秋
宋·陈亮
秋色满江南,雨洗风吹。
惆怅涌金池上路,阑杆倚遍夕阳中。
作者简介
陈亮(1143年—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永康学派的创立者,他一生力主抗金,反对议和,曾五次上书孝宗,但均未得到采纳,他的著作丰富,包括哲学、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江南的秋色弥漫开来,经过雨水的洗涤和风的吹拂,显得更加清新,我站在涌金池畔的路上,心中充满了惆怅,夕阳中,我倚遍了所有的栏杆。
释义
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秋日的景色,通过“秋色满江南,雨洗风吹”两句,展现了江南秋天特有的清新与宁静,接下来的“惆怅涌金池上路,阑杆倚遍夕阳中”则透露出词人内心的愁绪与无奈,涌金池是杭州西湖的一处名胜,词人在此处驻足,面对夕阳,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惆怅,以至于倚遍了所有的栏杆,试图寻找一丝慰藉。
赏析
这首词以景寓情,通过描绘江南秋日的景色,巧妙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愁绪,词中的“秋色满江南”与“雨洗风吹”不仅描绘了江南秋天的自然美景,也暗含了词人内心的洗涤与净化,接下来的“惆怅涌金池上路”则突然转折,将词人的情感从宁静转向惆怅,这种情感的转变,既体现了词人对现实的无奈与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而“阑杆倚遍夕阳中”一句,则通过具体的动作与场景,将词人的愁绪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面临着金国的威胁,而朝廷却沉迷于享乐,不思进取,陈亮作为一位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无奈,这首词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面对江南秋日的景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愁绪与无奈的词作,通过这首词,他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表达了对个人理想的执着与追求,这首词也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墨客在面对国家危亡时的普遍心态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