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何曾长助彊,岂知用柔能胜刚。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柔胜刚

朝代:宋代

作者:邵雍

天道何曾长助彊,岂知用柔能胜刚。

牙璋鸾凤交辉映,不若箕山一径荒。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党(今山西长治),后迁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邵雍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后隐居洛阳,屡授官不赴,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从游甚密,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年六十七,宋哲宗赐谥“康节”,后世称“邵康节”,邵雍一生不仕,却名满天下,著作丰富,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等。

译文

天道何曾总是帮助强者,哪里知道运用柔弱能够战胜刚强。

那象征权力的牙璋与象征尊贵的鸾凤交相辉映,却比不上箕山上一条荒凉的小径。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强”与“柔”的哲学观念,表达了作者对天道无常、柔能克刚的深刻理解,首句“天道何曾长助彊”质疑天道是否总是站在强者一边;次句“岂知用柔能胜刚”则明确提出了柔能胜刚的观点,后两句通过具体的意象——牙璋与鸾凤(代表权贵与荣耀)与箕山上的荒凉小径(代表隐逸与淡泊)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哲学思想。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传达了深刻的哲理,邵雍作为北宋时期的理学家,对天道、人性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比“强”与“柔”,表达了对柔能克刚的哲学认同,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的理念,也反映了邵雍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

诗中的意象选择也颇具匠心,牙璋与鸾凤作为权力和尊贵的象征,与箕山上的荒凉小径形成鲜明对比,既突出了柔与刚的对立,又暗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创作背景

邵雍一生不仕,以讲学、著书为业,他深谙天道、人性之理,对人生、社会有着独到的见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隐居期间,对天道无常、人生百态的深刻感悟的结晶,通过对比“强”与“柔”,邵雍表达了对柔能克刚的哲学认同,同时也寄托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权贵的淡泊态度,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情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阶层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