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贫士·其七
魏晋:陶渊明
昔在黄子廉,杖言无所惜。
抱膝独长啸,穷年掩蓬室。
吝情去不返,徒欲养虚名。
岂不知寒士,操竿守空潭。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朱门茅屋偶为邻,北阮那怜南阮贫。
晋人崇放诞,贫者多饥寒。
醉倾无限酒,醒望孤云间。
去来随意境,得失不复关。
各言尔有志,平生在此间。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作者简介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早年曾几度出仕,但因不满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最终选择归隐田园,过着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他的诗作多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译文
从前有位黄子廉,说话从不吝啬言。
抱膝独坐长啸间,终年隐居蓬草室。
薄情寡义不再返,只图虚名有何益。
难道不知寒士苦,却持钓竿守空潭。
贫富交战心中苦,道义胜利无忧颜。
朱门大户与茅屋,北阮哪会怜南阮。
晋人崇尚放诞行,贫者饱受饥寒侵。
醉时倾尽壶中酒,醒时仰望孤云间。
来去随心任逍遥,得失荣辱不复关。
都说你有高志向,此生就住此山间。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黄子廉等贫士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贫富悬殊、世态炎凉的深刻认识,以及自己坚守道义、超脱物欲的人生态度,朱门茅屋偶为邻,北阮那怜南阮贫”一句,形象地揭示了富贵之家与贫寒之士之间的鸿沟,以及富贵者对贫者的冷漠无情。
赏析
本诗以黄子廉等贫士为例,展现了他们虽处贫困却坚守道义、超脱物欲的高尚品质,诗人通过对比朱门大户与茅屋贫士的生活状态,批判了社会的不公与冷漠,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贫士生活的认同与向往,认为只有超脱物欲、坚守道义,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黑暗的时代,诗人对现实社会深感失望与不满,于是选择归隐田园,过着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本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贫士的形象和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来批判社会现实并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本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贫富悬殊、世态炎凉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公正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