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枕萧斋酒易醒,夜来愁杀庾兰成。的解释

小星3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愁思

唐·温庭筠

欹枕萧斋酒易醒,夜来愁杀庾兰成。

残灯独照孤眠影,秋雨空阶滴到明。

作者及朝代

温庭筠,唐代著名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才思敏捷,精通音律,诗词兼工,以词著称,是“花间派”的首要词人,对后世词的发展影响深远,温庭筠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他的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也有咏史及写边塞之作。

作者简介

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他性格孤傲,不拘小节,常纵酒放浪,与权贵多有不合,故仕途不顺,但其文学才华出众,作品深受后人喜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斜靠在枕上,在这简陋的书斋里,酒意很快就消散了,夜晚的愁绪深深折磨着庾兰成(此处借指诗人自己),一盏残灯孤独地照亮着我独自睡眠的身影,秋雨绵绵,滴落在空旷的台阶上,直到天明。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书斋中独自饮酒、愁绪满怀的情景,首句“欹枕萧斋酒易醒”通过“欹枕”(斜靠枕头)、“萧斋”(简陋的书斋)和“酒易醒”三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次句“夜来愁杀庾兰成”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愁绪之深,庾兰成是南朝文学家,此处借指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愁苦,后两句“残灯独照孤眠影,秋雨空阶滴到明”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寂和愁苦,残灯、孤影、秋雨、空阶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夜晚书斋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愁绪和孤独感,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欹枕”、“萧斋”、“残灯”、“孤影”、“秋雨”、“空阶”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还通过借代手法,将庾兰成作为自己的化身,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愁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温庭筠一生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仕途不顺,生活困顿,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会感到孤独、愁苦和无奈,这首诗正是他在某个夜晚,独自饮酒、愁绪满怀时写下的,通过描绘夜晚书斋中的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愁绪和孤独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