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落花
唐·杜牧
落拓东风不藉春,
吹开吹落满城尘。
莺衔上苑三分景,
蜂恋香丛万里身。
长爱绿窗风日好,
可怜红粉泪痕新。
香肌犹恐红绡重,
可忍他年践马蹄。
作者及朝代
杜牧,唐代诗人,生活在晚唐时期(约公元803年-约852年),他是宰相杜佑之孙,自幼聪颖过人,文辞出众,杜牧的诗歌风格清新俊逸,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内容多抒发个人情怀,反映社会现实,艺术成就颇高。
作者简介
杜牧出身名门,早年仕途不顺,曾任监察御史、黄州刺史等职,晚年寓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其为“杜樊川”,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更有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杜牧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唐代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译文
东风吹得毫不留情,不顾春天的温柔,吹开了花朵又吹落了它们,满城都是尘土与落花,黄莺衔着上苑的三分春色,蜜蜂迷恋着香丛中的万里芬芳,我常常喜爱那绿窗边的风和日丽,却可怜那红颜女子新添的泪痕,即便是那娇嫩的肌肤,也害怕红绡的重压,怎能忍心让它年复一年地被马蹄践踏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落花的命运,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以及对弱者的同情,诗中“落拓东风”象征着无情的时间与命运,“莺衔”、“蜂恋”则描绘了春天的繁华与生机,但这一切最终都化为尘土与泪痕,最后一句“香肌犹恐红绡重,可忍他年践马蹄”更是以落花自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被摧残的痛惜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落花为题,却不仅仅是在写花,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落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相联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深深感慨,诗中“香肌犹恐红绡重”一句,以花喻人,形象地描绘了女子娇嫩的肌肤与沉重的红绡之间的对比,暗示了美好事物在现实中的无奈与悲哀,而“可忍他年践马蹄”则更是将诗人的愤怒与同情推向高潮,表达了对那些摧残美好事物的行为的强烈谴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面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诗人深感无力,于是将内心的情感寄托于落花这一意象之中,通过描绘落花的命运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愤怒,这首诗不仅是对美好事物易逝的哀叹,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