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唐·李峤
九折崎岖入杳冥,苍崖中断见云生。
松间野径寒烟起,林外孤峰落日明。
远望飞鸿横翠岭,近闻啼鸟出幽林。
何当脱却尘中事,来伴仙家学养生。
作者简介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苏味道、崔融、陈元光、郭震一起被后人誉为“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他生前以文辞著称,在武后、中宗朝三度拜相,知政事七年,爵赵国公,逝后赠太尉,谥号文贞。
译文
山路九曲十八弯,崎岖难行,一直通向那深邃幽暗的远方;苍翠的悬崖峭壁在中间断裂,云雾从裂缝中升起,松树间的野径上寒烟袅袅升起,树林外的孤峰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格外明亮,远远望见飞鸿横掠过翠绿的山岭,近处又听到鸟儿从幽深的树林中啼叫而出,何时才能摆脱尘世中的俗务,来陪伴仙人学习养生之道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间行走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超脱尘世、追求养生的向往,首联写山路崎岖难行,云雾缭绕;颔联写松间小径、孤峰落日,营造出一种幽静而深远的氛围;颈联通过飞鸿、啼鸟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幽静与生机;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摆脱尘世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山行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山间的自然美景和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将山路的崎岖、悬崖的苍翠、云雾的缭绕、松间的寒烟、孤峰的落日等自然景观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还通过飞鸿、啼鸟等意象的巧妙运用,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尾联中,诗人更是直接表达了对超脱尘世、追求养生的向往,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李峤在晚年时期创作的,作为一位历经宦海沉浮的宰相和文学家,李峤在晚年时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思考,他通过描绘山间的自然美景和表达自己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寄托了自己对精神自由和内心宁静的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自然、崇尚隐逸的思潮,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