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不管春将半,一夜清寒勒杏花。的释义

小编13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二首·其一》,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春日二首·其一

宋·陈与义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东风不管春将半,一夜清寒勒杏花。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简斋集》。

译文

早晨来到院子里,听到树上有鸟儿在鸣叫,红花绿叶扶持着春天来到了远方的树林,忽然间,眼前涌现出美好的诗句,但想要安排组织好这些诗句却很难。

重重叠叠的山峦掩映着我的肺腑,山中的鸟儿和山花是我的朋友,东风全然不顾春天已过大半,竟然在一夜之间带来了清寒,勒住了杏花开放的脚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同时也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东风不管春将半,一夜清寒勒杏花”一句,更是以生动的意象,表达了春天即将过去,而东风却似乎并不在意,一夜之间带来的清寒使得杏花未能完全绽放的遗憾。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诗人通过“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等句,描绘了春天的早晨,鸟儿在树上鸣叫,红花绿叶扶持着春天来到了远方的树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而“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诗歌创作的思考。

“东风不管春将半,一夜清寒勒杏花”一句,更是以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过去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东风作为春天的象征,却全然不顾春天已过大半,一夜之间带来的清寒使得杏花未能完全绽放,这既是对春天美丽的惋惜,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有关,陈与义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对春天的美丽和生机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诗人也可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在春天的美丽与生机中,诗人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从而引发了对未来的思考和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