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不闻呼僧已归,翠烟依旧锁崔嵬。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1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唐·皎然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今古诸贤尽凋落,孤云无事独悠悠。

猿不闻呼僧已归,翠烟依旧锁崔嵬。

空林日暮鸟争树,寒水澄泓鹭映洲。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均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著名的诗僧之一。

译文

山岩的洞门和松间的小径长久以来都寂静冷清,只有隐居的人独自来来去去,古往今来多少圣贤都已凋零逝去,只有那天上的孤云独自悠然漂浮,猿猴不再啼叫是因为僧人已经归来,苍翠的烟雾依旧笼罩着那高耸的山峰,空旷的树林中日暮时分鸟儿争着归巢,寒冷的溪水中清澈深邃,白鹭倒映在洲渚之上。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的生活场景和心境,首联写山居的寂寥与幽人的自在;颔联感叹古今圣贤的凋零,反衬出孤云的自在;颈联以猿归烟锁的景象,暗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尾联则通过日暮鸟归、鹭映寒水的画面,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的清幽与和谐。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的宁静生活,诗人通过描绘山岩、松径、孤云、猿猴、翠烟、空林、寒水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清幽、寂寥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诗人也通过古今圣贤的凋零与孤云的自在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颈联“猿不闻呼僧已归,翠烟依旧锁崔嵬”更是以精炼的语言,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皎然在隐居山中时所作,皎然一生崇佛尚道,晚年更是遁入空门,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这首诗正是他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以及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领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