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过端阳欣采艾,僧嫌破衲懒缝针。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23个月前

诗词原文

端阳日

明 · 文徵明

客过端阳欣采艾,僧嫌破衲懒缝针。

双鸾绣罢闲金线,几蝶飞来自绣缄。

作者简介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译文

客人在端午节这天高兴地采摘艾草,而僧人却嫌弃破旧的僧衣懒得去缝补,绣娘绣完了双鸾之后,闲置了金色的绣线,几只蝴蝶从绣有花纹的信封上飞了过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时节的两种不同生活场景:一边是世俗的热闹与喜悦,另一边是僧侣的淡泊与宁静,首句“客过端阳欣采艾”表现了节日里人们欢聚一堂、采摘艾草的习俗,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次句“僧嫌破衲懒缝针”则通过僧人的形象,展现了另一种超脱世俗、不问世事的生活态度,后两句则通过绣娘的绣品和飞来的蝴蝶,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温馨与美好。

赏析

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世俗与僧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首句与次句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节日的热闹与喜悦,另一边是僧侣的淡泊与宁静,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如艾草象征吉祥与安康,破衲象征贫困与简朴,双鸾和蝴蝶则象征美好与希望,这些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文徵明生活在明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加剧,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徵明作为一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他既关注社会现实,又追求精神自由,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端午节时节的两种不同生活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世俗与僧侣两种生活态度的看法和态度,他既欣赏世俗的热闹与喜悦,又向往僧侣的淡泊与宁静;既关注现实生活的美好与希望,又追求精神世界的超脱与自由,这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表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