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清·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落孤城,藁砧何在复凋年,兴在孤鸿落照边。
作者及朝代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成德,清朝初年词人,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及第,后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职正三品,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韵》三卷、《纳兰词》五卷(悼亡词四卷,咏物词一卷)、《百韵诗》、《饮水词》等。
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深秋到了,遥远的边塞,情感该如何表达呢!
落日映照下,荒芜的营垒上飘起一缕孤烟,半竿红日斜挂在孤零零的城堡上空,远方的人儿啊,你何时归来?我的兴致全在那孤鸿与落日的余晖里了。
释义
这首词描绘了词人远赴边塞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边疆生活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词以景起兴,以情结尾,写景写情,二者巧妙结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目的地,而“北风吹断马嘶声”则点出北地之荒凉,马嘶都被北风吹断,足见北风之大,环境之恶劣。“深秋远塞若为情”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下片写景,通过“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落孤城”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边疆的荒凉和孤独。“藁砧何在复凋年,兴在孤鸿落照边”一句,以景结情,将词人的思绪引向远方,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边疆生活的无限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随康熙帝出巡塞外时所作,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的御前侍卫,经常随驾出巡,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词中通过对边疆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词人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也反映了纳兰性德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