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闻誇说未曾见,但笑书生便饮湿。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13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洞庭

唐·李群玉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饱闻誇说未曾见,但笑书生便饮湿。

(注:“饱闻誇说未曾见,但笑书生便饮湿”这句并非直接出自李群玉的某首确切流传作品,可能是对李群玉或其他唐代诗人风格的模拟或化用,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首假想的“游洞庭”诗中,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唐德宗至唐文宗年间,他早年曾游历四方,后隐居沅湘之间,以诗酒自娱,李群玉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同时也不乏抒发个人抱负与感慨之作,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上涨,与岸齐平,湖面广阔无垠,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湖面上水汽蒸腾,笼罩着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着岳阳城,想要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又愧对圣明时代,虽然早已听闻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但今日亲眼所见,才知那些夸赞之词并未夸大其词,只是笑自己作为书生,只能以饮酒来抒发心中的豪情壮志。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个人抱负未能实现的感慨,前两句写洞庭湖的广阔与气势,后两句则转入抒情,表达了诗人想要有所作为却无能为力的无奈与自嘲。

赏析

这首诗以洞庭湖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前两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广阔与宁静,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下来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进一步突出了洞庭湖的气势磅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后两句则转入抒情,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未能实现个人抱负的无奈与遗憾,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群玉游历洞庭湖期间,当时,诗人或许正面临着仕途不顺、理想难以实现的困境,因此他在游览洞庭湖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与自嘲的诗篇,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诗人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渴望,诗中的自嘲与无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与心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