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灯花也似调儿女,咄咄笑我长宵征”,这两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绮怀》组诗中的第十六首,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绮怀十六首·其十六
清 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霄。
灯花也似调儿女,咄咄笑我长宵征。
梦回何处烟波渺,赋罢闲情听落潮。
(注:由于“灯花也似调儿女,咄咄笑我长宵征”并非全诗连续的两句,我在此将整首诗(含关键句)列出,以便更全面地解析。)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自幼聪颖,四岁能作诗,少年时即名满天下,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客死他乡,年仅三十五岁,黄景仁的诗作情感真挚,风格独特,被誉为“乾隆六十年间第一诗人”。
译文
(整首诗大意)
多少次在花下吹箫,遥望那银河和红墙,遥不可及,今晚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我为了谁在风露中站了一整夜?思念之情如抽丝剥茧般缠绵悱恻,心如被剥后的芭蕉般宛转疼痛,三五年前的三五月夜,那杯中的酒至今未曾消散,离别后,相思之人如同天上的明月,高悬于云间水上,直至九霄云外,灯花也仿佛在嘲笑我,在这漫长的夜晚独自前行,梦醒后,不知身在何处,烟波浩渺,赋完闲情后,只听那落潮的声音。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后相思之苦的深刻感受,通过描绘花下吹箫、遥望银河、星辰变化等场景,营造出一种凄美、哀怨的氛围,特别是“灯花也似调儿女,咄咄笑我长宵征”两句,以灯花拟人化的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细腻入微,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比喻,将诗人的相思之苦和孤独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灯花也似调儿女,咄咄笑我长宵征”两句尤为精彩,既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自嘲,又增添了整首诗的意境和深度,诗人在用词上也十分考究,如“抽残茧”、“剥后蕉”等比喻,都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黄景仁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生活困顿,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个孤独的夜晚,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和离别后的相思之苦时所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奈和哀怨,以及他对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这首诗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士大夫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苦闷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