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令浮念扫除尽,方寸淡泊寒如灰。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23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唐·白居易

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

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

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

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

今日复明日,不自知其时。

坐令浮念扫除尽,方寸淡泊寒如灰。

此时但欲死,安复求吾生。

死犹为幸事,况复得所从。

求我盛年时,壮气横九陲。

自伤未得死,复被时俗牵。

跻攀贵游门,蹋践名利畿。

心为形所役,尘土满襟衣。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尘寰。

坐受道人谏,常餐居士餐。

如今得此身,老病不相关。

朝起凌寒烟,暮归蹑夕岚。

身闲心无事,白日为我延。

但恐夏木落,秋风吹我寒。

微霜侵鬓发,又恐逐岁阑。

已矣复何道,但知乐当年。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身体舒适时,四肢的感觉都忘记了;心灵舒适时,是非的念头也忘记了,既已舒适又忘记了舒适的感觉,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全身像枯槁的树木,茫然无知,内心像熄灭的死灰,寂静无思,今天过了明天来,不知道时间的流逝,这使得心中所有的杂念都被扫除干净,内心淡泊得像寒冷的灰烬。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在追求心灵宁静与超脱世俗纷扰过程中的感悟,通过描述自己身心达到极度舒适与宁静的状态,忘却了四肢的存在、是非的纠葛,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内心如同死灰般寂静无思,体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超脱。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追求心灵宁静与超脱的过程,通过对比昔日的名利追逐与今日的淡泊宁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诗中“坐令浮念扫除尽,方寸淡泊寒如灰”一句,尤为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杂念的消除与淡泊宁静的心境,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此时的他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与人生的沧桑,对名利与世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悟,在晚年归隐山林、追求心灵宁静的过程中,白居易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