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来应自滇池国,得处还因博望侯。全诗是什么?

小编34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汉使采珠歌

唐·张籍

采珠汉使水边求,

万里烟波一径秋。

鸟散月明沧海阔,

风高夜静塞鸿愁。

携来应自滇池国,

得处还因博望侯。

欲问南溟从此去,

更将何物献王侯。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籍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张籍,字文昌,唐代著名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定居于洛阳,张籍的诗歌以乐府诗著称,多写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自然,他与白居易、王建等诗人交往密切,共同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译文

汉使在水边寻找珍珠,万里烟波中度过了一个秋天,月明之夜,鸟儿散去,沧海辽阔;风高夜静,塞鸿哀愁,这些珍珠应该是从滇池国带来的,而得到它们还因为博望侯的功劳,想要问南溟从这里去,还能用什么东西献给王侯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汉使采珠的艰辛过程,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珍珠的珍视以及采集过程中的艰辛,诗中“携来应自滇池国,得处还因博望侯”两句,点明了珍珠的来源和采集者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采集过程中的不易和背后的历史故事。

赏析

这首诗以汉使采珠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古代人民对珍珠的热爱和采集过程中的艰辛,诗中“万里烟波一径秋”一句,既描绘了采珠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又烘托出了采珠人的孤独和寂寞,而“鸟散月明沧海阔,风高夜静塞鸿愁”两句,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采珠环境的恶劣和采珠人的哀愁。

“携来应自滇池国,得处还因博望侯”两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它们不仅点明了珍珠的来源和采集者的身份,还暗示了采集过程中的不易和背后的历史故事,博望侯张骞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他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为汉朝的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里用博望侯来指代采集珍珠的使者,既体现了对采集者的尊敬和敬仰,也暗示了采集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对珍珠的珍视和采集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富强的时期,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个时期,珍珠作为一种珍贵的宝石,备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采集珍珠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采集珍珠的过程却十分艰辛和危险,需要穿越茫茫大海和险恶的环境,这首诗通过描绘汉使采珠的艰辛过程,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珍珠的珍视以及采集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也表达了诗人对采集者的同情和敬仰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