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专小学国朝初,籍籍甘泉数二徐。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3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甘泉二子

明·李东阳

谁专小学国朝初,籍籍甘泉数二徐。

经术汉臣传有后,文章蜀士古如初。

门墙桃李今多少,海内文章旧不如。

欲问遗风何处是,甘泉山色入琴书。

作者及朝代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他生于正统十二年(1447年),卒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享年七十岁,李东阳在文学上,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作者简介

李东阳自幼聪颖好学,八岁即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入内阁参机务,明孝宗时,知制诰,与谢迁同为内阁大臣,屡请宽免赋税,罢斥贪官、奸臣,遭刘瑾忌恨,刘瑾专权后,他屡遭排挤,于正德元年(1506年)以疾乞归,刘瑾被诛后,再起为吏部尚书,他在内阁辅政长达十八年,为朝廷倚重,李东阳擅长诗文、书法,其作品典雅工丽,名重一时。

译文

在国朝初年,谁专注于小学(指儒家基础教育)的研究呢?甘泉学派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那两位徐姓学者,他们的经学传承自汉代大儒,文章风格则如同古代的蜀地才子一般古朴典雅,他们的门生弟子遍布天下,桃李满天下,而他们的文章在海内更是无人能及,若问他们的遗风何在,且看那甘泉山的山色,已融入了他们的琴音与书卷之中。

释义

这首诗是对甘泉学派中两位徐姓学者的赞美,首句设问,引出主题;次句点明人物,即甘泉学派中的二徐;三、四句分别赞美他们的经学传承和文章风格;五、六句则描述他们的学术影响;末句以景结情,将甘泉山色与他们的学术遗风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对甘泉学派二徐的赞美,表达了对他们学术成就的敬仰和对他们遗风的怀念,诗中运用了设问、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将甘泉山色与二徐的学术遗风相联系,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优美,又赋予了自然景观以深厚的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东阳对甘泉学派及其学者的敬仰有关,甘泉学派是明代重要的儒家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如湛若水等,在学术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李东阳作为明朝中叶的重臣和文学家,对儒家学术有着深厚的造诣和浓厚的兴趣,他很可能在接触到甘泉学派及其学者的学术成果后,产生了敬仰之情,并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李东阳对当时学术风气的关注和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